消字號抑菌劑被藥店當做藥品進行宣傳售賣的事情時有發生,這種亂象出現讓很多媒體直接把矛頭指向了食藥監管局,認為是各地方食藥監管部門不作為,導致的各地方藥廠大量生產消字號產品后又被不良商家代理,流向了藥店等各類渠道,出現了藥店為了追求利潤將消字號產品吹噓成藥品出售。
各地方食藥監管局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發生,對藥廠所生產產品的功效說明上做出了相關要求。消字號產品屬于消毒類產品,僅僅具有抑制細菌的功效,廠家不得宣傳抑菌之外的產品功效。能宣傳具備藥用價值的產品只有是“國藥準字”系列藥品。
即使相關規定不允許將消字號產品宣傳成藥品,為什么消字號被夸大成藥品的事件屢屢發生?
暴利導致。凡是“國藥準字”系列藥品的價格國家都有嚴格規定,是統一的價格。而消字號產品的價格并未有國家統一規定,變成了廠家和各級代理商自行定價。這就導致了藥店賣藥的利潤遠遠低于賣消字號產品的利潤,利益驅使之下藥店就神話了消字號產品的功能性,將其偽裝成藥品賣給消費者攫取暴力。
近年來這類現象愈演愈烈,很多消字號文號的產品物理類型涵蓋了膏、霜、劑三類,涉及的領域包含了日化用品、清潔用品、個人護理、美妝護膚等,很多領域都出現了宣傳功效的消字號產品,這類產品在銷售人員的推波助攔下,披上了神話色彩被消費者接納,當成了不是藥品勝似藥品的寶貝。
國家食藥監督管理局也在上半年出臺了相應的征求稿,著手解決這些亂象,征求稿部分內容如下:抗(抑)菌劑的定義,不以治療疾病或者改善皮膚、黏膜的癥狀為目的的液體制劑。本名錄自發布之日起,消毒產品生產企業應當立即停止生產除使用劑型為液體以外的其他劑型抗(抑)菌產品。該征求稿明確了消字號產品只限于液體劑型,其他劑型應當立即停止生產。例如曝光的寶寶霜類消字號產品,即不屬于液體劑型,應當立即停止生產。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消字號產品在我們生活中是利大于弊的,從洗衣液、洗發水、洗手液、牙膏、面膜等各類產品我們都可以看到消字號產品的身影,甚至部分商品因獲得極好的口碑,成為了國民知名品牌。但是過分宣傳,夸大效果將消字號產品功效朝著藥物功效上牽扯,就是對消費者的欺騙。
這個行業在政府和輿論的監督下正朝著一個更加規整規范的方向發展,隨著消費者的認知增加,行業從業者素質的上升,消字號產品最終也會變成消費者理性選擇下的一類商品而已。